执法司法:守护绿水青山
发布时间:2023-11-01 点击次数:15次办理一案从到治理一片,打击局部聚焦整体,报告中的多个案例体现出,近年来公检法机关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思路,扩展办案视野,以执法司法办案促进社会治理,推动源头和全链条治理。
报告中披露了这样一起案例:某化工企业跨省倾倒废液造成污染,严重危害村民饮水安全。地方检察机关对6名直接责任人依法提起公诉、追究刑事责任,并对该企业提起民事公益诉讼,要求在支付损害赔偿金的还须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,得到裁判支持。
办好一案并非终点,树立能动司法理念,实现依法办案、保护环境资源和提升社会治理等方面多赢,这是我们需要做实生态司法保护的。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钟锐说。
看点三:专——专业赋能,不断提升办案能力
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涉及面广,专业性强,对执法司法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
青海三江源、祁连山、青海湖生态法庭联动,共同守护“中华水塔”;重庆探索“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”,运用司法手段系统性保护长江生态环境;16省区市建立河湖警长制、森林警长制,公检法机关近年来加强专门化、专业化建设,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提供有力司法保障。
搞机制搞专门化——法院搞起了专门审判小组,还建了个环境资源审判庭,搞起了涉环境资源刑事、民事、行政审判“三合一”的事;公安部在2019年组建了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,还推进了森林公安转隶,整合了警力资源,一起负责打击环境资源等犯罪。
这张照片拍摄于2023年7月19日,在湖南省安化县,资江上行驶的是“水上法庭”(无人机照片)。2017年,安化县人民法院设立了一个巡回水上审判庭,负责审理库区沿岸8个乡镇的各类案件和全县部分具有普法教育意义的环境资源类案件,当地群众管它叫“水上法庭”。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
搞执法办案专业化——*高法院搞起来了借助“外脑”助审的法子,出了个司法解释,规范专家陪审员参加环境资源案件审理;*高检深化了行政机关专业人员兼任检察官助理制度,拉来业务骨干参与检察听证、案件讨论,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啥的;公安院校建了个环境资源侦查技术学科,还设了个相应的专业,加强了专业人才储备培养。
湛中乐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,他说,一些环境资源方面的违法犯罪案件有一个很厉害的特点,就是它们的影响范围广、持续时间长、专业性很强。我们要建立相关规章制度,整合资源,培养人才,旨在提高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和司法工作的专业水平,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有效保护。
第四个看点:“共”——一起合作,构建保护大局
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,环境资源方面的执法和司法工作也必须有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,加强多方合作。
在加强跨区域司法合作方面,公安机关组织长江沿岸的11个省份和长江航运保安机关签署了合作协议,形成了“一线带三圈”的长江警务一体化新格局;长江经济带的11加1个省(市)和黄河流域的9个省(区)高级法院分别签订了环境资源审判合作框架协议,为司法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加强部门间协同治理方面,公安部在重点领域开展了部门联合整治,建立了9个部门间协调机制,用来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行为;*高人民法院联合生态环境部等单位相继发布了行动方案,共同推进长江和黄河的生态保护修复、生态安全维护和环境质量改善;检察机关在恢复性司法方面采取了不同方式,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件特点,通过损害赔偿、增殖放流、补植复绿、异地修复、劳务代偿等方式来督促做好生态修复工作。
开展环境资源执法和司法保护工作,促进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提高,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。
举报中心受理群众举报3.5万人次,公安部“长江大保护”专班全天候运转。
法治宣传与司法公开、以案释法与司法便民、普法与科普相结合,人民法院做到。
人民检察院建立“益心为公”志愿者检察云平台,已提报案件线索1.3万件。
“*普惠的民生福祉是良好的生态环境,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。” 中国政法大学生态与资源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于文轩认为,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执法司法过程中,公检法部门采取切实措施,有效保障社会公众参与,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。(记者熊丰、刘硕、冯家顺、齐琪)